上海相册III|⑥外滩上的情人们

娱乐 2025-02-24 06:14:44 37788
原标题:上海相册III|⑥外滩上的上海上情人们 【编者按】 对很多人来说 ,外滩和陆家嘴就是相册上海的城市标签  。每天,外滩无数人经过这里,情人回望万国建筑 ,上海上或者沿江眺望对岸林立的相册摩天楼。伴随这些砖石和钢筋水泥,外滩外滩情人墙前的情人人们则筑起了一处颇有人情味的“风景”  。 想当年 ,上海上每到傍晚,相册这里就会聚集许多谈恋爱的外滩年轻人,他们依偎在防汛墙边,情人谈情说爱 。上海上而几十年来,相册摄影师郑宪章每每路过此处,外滩总会拍下点照片,时间久了,黄浦江边今非昔比 ,而江边的年轻人也如江水那般,见证了时代的变化。如今 ,人们渐渐淡忘了情人墙的称呼 ,但曾经的情人墙依旧不断演绎着风情万般的外滩故事  。 拿到这些照片,本文作者负二直接联系到了自己将近的婚事。“来上海这么久,你都没有带我去逛过外滩。”未婚妻的要求让他逐渐将受邀的工作任务——参与上海相册III的写作和生活融为了一体 ,于是,梦境掺杂进了现实,形成了新的闲碎的日常 。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  。郑宪章作品 写这篇的时候 ,我正要筹备结婚,和一个长沙姑娘。我们时常吵架 ,和好,又再吵架,再和好  ,我们在深夜里聊过很多书、国际政治 、中年人的艰难 ,以及绵绵情话,也很多次吵到让人觉得疲惫,吵到她夺门而出 。就这样磕磕绊绊地恋爱了一年多,然后决定要去领证。但在那之前 ,我还有两件棘手的事要完成——不是与前妻把房产分割干净,也不是让我的女儿接受她、喜欢她——而是先要回答她一个问题  :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 ?为什么在两个人都离过一次婚之后,还觉得非结婚不可 ?为什么不能就这样一直恋爱下去? 我曾在克莱尔·吉根的小说中找到过一个沾边的答案,吉根在《花楸树的夜晚》中写道 :如果想了解我 ,就搬过来和我一起生活吧。这个答案不够好,不浪漫 ,有点中年人式的敷衍,无法让人满意,但却很接近我想要给出却又无法准确描述的那个答案 。我想着要如何将它改一改 ,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过下去 ,这个念头被暂时放在了一边。 在那之后 ,借她的一个朋友从北京来访的时机,我们才终于补课她一直以来的抱怨——来上海这么久 ,我都没有带她去逛过外滩 。她们两个女生跑到“依萍跳桥的地方”去打卡 ,她对她的朋友讲,这是她来上海和我住到一起那么久,我第一次带她来外滩。我说 ,我们上海人不逛外滩的,就像你们长沙人不逛橘子洲头一样 。她撇撇嘴 ,说,我来上海后就像个家庭主妇一样 ,什么地方都没去过。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。郑宪章作品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 。郑宪章作品 我们从外白渡桥向东走 ,我说 ,要不要走一下外滩江边的“情人墙” ,她说不要,我在长沙的家阳台望出去就是湘江 ,我看了二十几年 ,黄浦江有什么好看的 ,我们还是去马路对过看老房子好了。 直到我动笔写这篇稿子的时候 ,又想起那一天,于是叫她来看——这就是你那天没去走一下的外滩“情人墙”。她一边在盒马下单第二天要烧的菜 ,一边敷衍地浏览了一下照片,问 ,哪里有墙?墙在哪里 ?我笑起来 ,一时却又答不出,就像她以前问我 ,上海的路不是都是用地名来命名的吗,为什么有条路叫“甜爱路”一样。 我怎么会知道? 于是我停下在word里打字 ,跑去翻百度,然后告诉她,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,上海城市建设没那么发达,人均居住面积也紧张得要命的时候 ,外滩是小青年谈恋爱的首选,江边的栏杆旁时常是人挤人,所谓“情人墙”,大概是嘲讽情人们在这里排成“人墙”,连上厕所都要轮流去 。她说,你们上海人不是从来不去外滩的吗 ?我说,都说了是上个世纪,你看这些照片里的人 ,多半都是游客 。她说,那我是外地人呀 ,你为什么也不带我去  ?我知道她是存心要和我拌嘴,不过仍是叫了声委屈,但没有掀起什么波澜。这小小的拌嘴,连带着“情人墙”的真相 ,就这样淹没在夜晚的家庭生活中 。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 。郑宪章作品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 。郑宪章作品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。郑宪章作品 几分钟后,她忽然像是想起什么,又问我要那组照片看了看 ,说 ,还好那天没走这个“情人墙”,你看这些被拍到的人,一个个都尴尬死了 。 我看着那些照片 ,使用的是那种如人的眼睛般朴实的镜头语言 ,让人明白这世界上还有不加修饰的照片,它们不讨人喜欢,无法用于朋友圈 ,就如同生活的真相一般,又好像不化妆出门的女人,带有一种让人感觉不自在的普通感——你怎能将这些瞬间如此定格  ,它们原本应该如同几分钟前的那次拌嘴一般淹没在滔滔的生活中的。 那天夜里 ,我反复做着关于“情人墙”的梦,梦里的外滩海鸥低飞,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被紫色浸染,那种紫色一直越过整个江面 ,侵入到浦西的外滩。我们两人在空无一人的“情人墙”边散步,但脚下的地基变得脆弱 ,摇晃着,如同悬浮在黄浦江上 ,令人不得不走得小心翼翼 。从“情人墙”向马路对面望过去,那些古老的建筑都那么遥远  ,那么威严……从半梦半醒到彻底清醒 ,我一直被这样的梦境笼罩着 ,甚至于,直到午休 ,我闭目养神的时候,眼前浮现的还是紫色的陆家嘴。好在那时我已经恢复了逻辑思维,我猜想,那蔓延的紫色是东方明珠留下的刻板印象 ,在上海人仍旧会去外滩的那个年代 ,东方明珠大概是从外滩看过去,陆家嘴最醒目,乃至是唯一的标志性建筑 ,之后的那么多年 ,无论江那边的天际线如何改变,紫色与陆家嘴的联结就这样在我脑中被建立起来 ,变得牢不可破。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。郑宪章作品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。郑宪章作品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。郑宪章作品 我没有和女朋友讨论我的梦,除了东方明珠的紫色大球之外 ,我搞不清梦境其余的含义 ,也不知道我脑中还有什么其他的奇怪联结 。 那之后,我和她轮流出差 ,我妈却因为急性心梗而住院 ,孩子的补习班已经交了整个暑假的钱  ,于是我与女友被迫放下短暂的闲适生活 ,轮流去照顾老人和带孩子 。她也是在那时不再时时向我追寻答案,而是肩负起给全家四口人做一日三餐的重任 ,我女儿说 :阿姨做的饭好好吃 !我妈妈 、女朋友、女儿,三代女性间的信任就这样建立起来。我写稿一直不顺利 ,删删改改,忙到要轮班休息的那段时间 ,便干脆放在一旁,问题自然也不会有确切的答案。 再后来,女友的闺蜜在我家附近的健身房报了游泳班 ,游完泳恰好是饭点,便常常聚会约饭 。定期聚会变作这令人窒息的节奏中的一个个透气孔,如同鲸鱼浮上水面换气,然后又深深潜入日常生活中。她们闲聊的话题永远是女性主义和情感话题 ,她的三个闺蜜中,有两个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,其中一个甚至不恋爱,只有或短期或长期的“床伴” ,而余下的那个则是传统恋爱观的坚定守卫者,从不会开始一段不是朝着婚姻发展的关系——而她则摇摆在这二者当中 。参与她们的对话就像在探索未知领域,既新奇又刺激,在情感话题上 ,她们就像是不同的物种,你很难相信喜鹊、蜥蜴和鲸鱼在求偶上能有什么共同话题,但她们却乐此不疲。我参加了很多次这样的聚会 ,有时会有一个“男闺蜜”加入进来 ,有时没有,她们也不排斥一个“顺直男”加入讨论,只是习惯性嘲笑我的思想是如此老土——这很有意思,但对于我寻找问题的答案却于事无补。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 。郑宪章作品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 。郑宪章作品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 。郑宪章作品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 。郑宪章作品 在读克莱尔·吉根的时候 ,我以为我触碰到答案了 ,因为“和我一起生活吧”是一句如此朴素的话 ,也因而如此具有煽动性  ,让人为它着迷。在看那组“情人墙”的照片时,我也以为我摸到了答案的一角,那就是生活本身,而不是覆盖在其上的那些附加的意义 。但那些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,它们并非答案 。有时我会想 ,要是婚姻的答案能够像《美国谍梦》中的菲利普和伊丽莎白那样简单、私密  ,且不能拿出来谈论就好了 。那是我们两人共同为之着迷的一部间谍剧集,从我们搬进这套准备在此结婚的房子的三个月里  ,我们津津有味地一起看完了六季——冷战和间谍是少数我们共同感兴趣的影视题材之一 。菲利普和伊丽莎白婚姻的答案就是KGB ,KGB安排他们结婚并生一个以上的孩子 ,建立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,以掩饰他们的苏联间谍身份。在这样一个荒谬的答案上 ,一切的情感都显得难能可贵起来。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 。郑宪章作品 八月下旬,截稿日已经过了三天 ,她下班回来 ,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:“回来路上我和我妈通了电话  ,她说让你主动给她打个电话,和她交待一下。” “在我们领证以后吗 ?”我问 。 “不是,在领证前 ,前一个礼拜也好 ,前一天也好 ,你打个电话给我妈,和她交代一下,顺便邀请我爸妈来上海玩。” “‘交代一下’是什么意思 ?”我问 。 “‘交代一下’就是‘交代一下’,随便你怎么说。”她说。 “好,我知道了。”我心中窃喜——她是不是准备放过我,和她妈妈“交代一下” ,是不是就是我们两人的KGB?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。郑宪章作品 那天晚上 ,我重新打开word文档  ,在写到一半的稿子前盘桓良久 ,我决定在那一晚将中断许久的稿子写完  。我一边写,一边用电视幻灯片播放那组“情人墙”的照片 。我忽然意识到,这个问题 ,怎么可能有什么确切的答案 。我们为什么恋爱 ,又为什么要结婚——但是反过来想  ,为什么不呢 ?那些反对的声音(假设有),也同样虚弱 。两个婚姻失败的人再婚也很平常吧  ,理由可以是长久的相处 ,是KGB ,是向爸妈“交代一声”,是我们以往只是从“情人墙”的对面路过,如今我们决定踏上去自己走一遍。 一件事给人烙下的第一印象总是难以磨灭 ,它可能是错误的,可能失之偏颇 ,就像我脑中的外滩和陆家嘴是紫色的——我不用去纠正它,我只是不要再生活在它的阴影笼罩之下就好。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 。郑宪章作品 我想,她或许并不是真的要我给她一个答案,或许我只要认真去思考了这件事 ,无论如何都可以过关吧。 我把这些写在这个叫做《外滩上的情人们》的word文档里 ,满怀信心地发出去——发给编辑,也发给她看。 她回应我说 :“你承诺过两件事的,我们为什么要结婚的答案,以及为我写一个爱情故事。” 是的 ,我承诺过,我也在之前写到——两件事,我记得  。 她接着问道:“你不会就想拿这个蒙混过关吧 ?” 《情人墙的变迁》系列之一 。郑宪章作品 摄影师自述 : 从小就住在外滩附近 ,我是听着海关钟声长大的  ,所以对外滩我有着特殊的感情。这么多年来一直去外滩拍摄 ,我觉得外滩很有时代感 、反差度  、对比度 。站在外滩,往东可以看到崛起的浦东,飞速发展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;转身往西看,是见证了外滩沧桑变迁的外滩百年老建筑群 。 情人墙是上海人不会忘记的外滩记忆 ,它曾经几乎是外滩的同义词。想当年,每到傍晚,谈恋爱的年轻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外滩,依偎在防汛墙上谈情说爱。恋人们望着黄浦江上的行船 ,听着黄浦江的涛声互表爱意 ,也是特定时代的一种浪漫。事实上,在当年三代人蜗居在一间房子里的情况下,外滩的情人墙是年轻人谈恋爱无奈也是唯一的选择  。 多少年过去了  ,外滩还是那个外滩 ,情人墙还是那个情人墙 。尽管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个情人墙的称呼,后面来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曾经有过情人墙这段往事 。但是,曾经的情人墙 ,不管沧桑变迁,还是在不断演绎着风情万般的外滩故事 。这些故事告诉我们 ,外滩是最上海的地方,是上海的缩影。外滩的历史 ,就是上海的变迁史,发展史。 很庆幸这么多年的拍摄,留下了外滩弥足珍贵的记忆,让摄影变得格外有趣,有意义 。 从某种程度来说,摄影其实并不那么复杂 ,也没有那么多说道 。我不太关心什么流派、观念、思潮  ,我是凭着自己感觉去拍 ,去记录 。不受任何思潮、流派 、观念的影响和干扰的拍摄才是自己的 ,有个性烙印的 。今天的记录,明天的历史。这也是摄影的意义。 摄影师简介: 郑宪章,生于1954年 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、原《上海画报》首席摄影记者 。长期关注上海市井风俗和城市变迁,曾先后在圣彼得堡、旧金山、悉尼 、东京、大阪举办“今日上海”摄影个展 。2013年12月在中华艺术宫举办“心象·影像——郑宪章摄影艺术展”;2018年8月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举办“符号上海——摄影家眼中的城市色彩”郑宪章摄影展 。先后出版“上海石库门”、“故宫”等摄影画册十余本。有10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。 文字作者简介 : 负二 ,上海文学创作中心编辑,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,小说曾发表于《人民文学》《上海文学》《萌芽》等文学刊物 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:
本文地址:https://pldnbkg.strain.blog/news/307e699677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黄蜂蜡作用及食用方法

这个时期,咱们事实需要甚么样的体育制作企业?

挑衅巴黎,内马尔想离开了,英超两大豪门有意,顶级名帅亲自邀请60岁李连杰近况曝光:脸部浮肿,老到脱相太吓人,知情人曝光原因

售价12.99万起,东风风行雷霆上市,配比亚迪电机,最大续航630km

勇士2.1亿豪赌梦碎?汤神围巾下滑 库里进攻变孤星唱功烂得像混子,《声生不息3》一群神仙里掺个关系户,真招人厌

欧联之王🏆!塞维利亚第七次夺患上欧联冠军,决赛全胜

湖人计划引进步行者中锋特纳,下赛季摆出双塔对付掘金

再见湖人!詹姆斯或者7换1生意离队,最新下家曝光

友情链接